净息差拖累银行业绩趋缓

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下半年银行业净息差下行压力将有所缓解,未来银行业绩增长预期较为平稳,叠加当前银行板块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估值下行风险很小。若宏观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则有望推动银行板块的估值修复。

近年来,银行净息差持续大幅收窄对业绩构成了巨大冲击,2023年,很多上市银行的营收和业绩都出现了负增长,2024年第一季度,上市银行业绩进一步下行。第一季度,A股上市银行合计营收同比下降1.7%,合计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0.6%。从业绩归因来看,净息差显著回落是导致银行全行业营收、净利润同比下滑的主要原因。

2024年,银行净息差表现仍是决定银行业绩的关键因素,影响净息差的因素众多,其中,货币政策对净息差影响最为直接。当前,大多数贷款利率都与LPR直接挂钩,基于此,预判LPR走势对预测净息差就至关重要。结合目前人民币贬值压力、银行业绩下降后的资本补充压力,由此判断2024年LPR下降的概率很低。

虽然当前美国经济表现较为强劲,但仍面临较大的通胀压力,2024年4月CPI同比增速为3.4%,核心CPI同比增速为3.6%,与2%的通胀目标仍有非常大的差距,这对美国货币政策转向宽松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在当前全球贸易环境不稳定以及人民币国际化深化阶段,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有其必要性。因此,在美国货币政策未有明显转向宽松迹象之前,中国货币政策难以进一步宽松,基于此预计1年期LPR进一步下降的概率较低。

为了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银行业就必须保持一定的盈利能力。众所周知,中国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为主,信贷资金是实体部门主要资金来源,银行投放信贷就需要消耗资本。当前,银行业资本补充工具不足,尤其是核心一级资本,利润留存是主要的资本补充方式。因此,银行业需要保持必要的盈利能力来补充资本才能持续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2023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首次以专栏形式讨论了《合理看待我国商业银行利润水平》,指出“商业银行维持稳健经营、防范金融风险,需保持合理利润和净息差水平”。近年来,上市银行通过降低拨备计提的力度来维持业绩的增长,但空间已经非常有限。2024年第一季度,上市银行业绩出现了负增长,因此,从银行保持合理利润和净息差有其必要性来看,稳定净息差重要性逐渐提升。

贷款重定价对国有大行拖累更明显

国信证券分析认为,由于中国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体系,存贷款是核心影响因素,因此,对于银行净息差而言,贷款重定价因素影响有限,新发放利率是才是核心。

贷款平均利率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一是重定价因素,指存量贷款没有到期,由于挂钩LPR,需跟随LPR的变动来调整,调整幅度和LPR调整幅度一致,但会有滞后。LPR变动后,存量贷款到了重定价日才会跟随LPR调整实际执行利率,重定价周期一般不会超过一年(很多对公贷款的重定价周期是一季度),因此,在LPR变动后,最长一年之内完成存量贷款的重定价。

二是新发放贷款利率,包括贷款净增部分和存量贷款到期收回重新投放的部分,新发放贷款利率受LPR和加点两个因素的影响,加点主要取决于最新的市场供需关系。同时,新发放贷款投向的结构变化也会影响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比如投向更为保守,则加点会下降。

2023年以来,LPR共下降三次:第一次是2023年6月:1年期LPR和5年期LPR均下 降10BP,影响持续到2024年第二季度;第二次是2023年8月:1年期LPR下降10BP,5年期LPR维持不变,影响持续到2024年第三季度;第三次是2024年2月:1年期LPR维持不动,5年期LPR下降25BP,影响持续到2025年第一季度。

因此,要测算存量贷款重定价对2024年贷款平均利率的影响,首先需要确定三个问题:第一,存量贷款在2024年年内不到期但需重定价的比例;第二,这些年内重定价的贷款中,挂钩5年期LPR和1年期LPR的比例;第三,贷款重定价日分布。因为LPR多次下调,后续测算中简单假设近年来贷款结构与2023年年末一致,均运用2023年年末的数据来测算三次LPR调降的影响。

第一步,确定存量贷款在2024 年不到期但需重定价的比例。选取35家上市样本行,2024年存量贷款不到期的贷款比例为61.4%,其中,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分别为65.5%、55.2%、51.6%和38.5%,意味着国有大行贷款重定价压力相对更大。

第二步,确定上述重定价贷款挂钩5年期LPR和1年期LPR的比例。根据2023年年末所有贷款按到期日或以合同到期日划分的未折现合同现金流的期限结构来测算。首先,假设:1.按揭贷款合同期限全部在5年以上,挂钩5年期 LPR;2.到期日5年期以内的贷款中有25%的贷款合同期限在5年以上,由此可以得到剔除按揭后的合同期限在5年期以上的贷款占比,该部分贷款挂钩5年期 LPR;3.余下的合同期限在5年以内的贷款全部挂钩1年期 LPR。不过,按照该方法测算出来的是2023年年末全部贷款余额挂钩LPR的情况,由于没有单独披露存量重定价贷款结构,我们假设其与全部贷款结构一致。

选取35家银行作为测算的样本行,统计数据显示,挂钩5年期LPR的贷款比例为51.8%,其中按揭贷款比例为21.5%,其他长期贷款比例为30.4%;挂钩1年期LPR的贷款比例为48.2%。从不同类型银行来看,由于大型银行按揭贷款占比较高,因此,挂钩5年期LPR的贷款比例最高,达到55.6%。城商行和农商行则更多的贷款挂钩1年期LPR,比例分别为59.2%和62.3%。

第三步,确定2024年贷款重定价日分布,由于按揭贷款有一部分是在年初重定价, 因此最终需要分别确定挂钩1年期和5年期LPR的贷款重定价日。首先,确定所有贷款重定价日,按合同重新定价日或到期日两者较早者贷款结构来看,35家样本行92.1%的贷款要在一年内重新定价,其中,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要在一年内重定价的贷款占比分别为94.7%、88.6%、80.1%和79.8%。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假设存量重定贷款与全部贷款重定价期限一致。另外,为了后续测算重定价因素对2024年各季度贷款利率的影响,假设3个月至1年内重定价贷款是均衡分布的。

因此,结合贷款到期日和重定价日综合来看,2023年年末贷款可以分为以下两类:1.未来一年内到期需重新投放的贷款比例为38.6%,这部分贷款利率取决于新发放利率;2.未来一年内不到期需重定价的比例为61.4%,其中,会在3个月内重定价的比例为27.2%,在3个月至1年内重定价的比例为29.3%,1年后重定价的比例为4.9%。由于1年后重定价的比例较低,后续测算中忽略掉该部分重定价的影响。

然后,分别确定挂钩1年期和5年期LPR的贷款重定价日。假设:1.按揭贷款一半在年初重定价,一半按照贷款发放日重定价;2.非按揭贷款全部按照贷款发放日重定价。

最后,以35家上市银行为样本,根据上述假设,推算得到挂钩5年期 LPR 需重定价的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为29.6%(忽略一年后到期重定价部分),其中,6.6%在年初定价,9.5%在3个月内重定价,13.5%在3个月至1年内重定价;挂钩1年期LPR需重定价的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为27%(忽略一年后到期重定价部分),其中,11.1%在3个月内重定价,15.8%在3个月至1年内重定价。

综上所述,确定了重定价贷款比例、重定价贷款挂钩5年期LPR和1年期LPR的 比例以及贷款重定价日期限分布,由此可以推算出存量贷款重定价因素拖累2023-2025年三年贷款收益率分别下降约1.6BP、6.2BP和2.8BP,对应的拖累净息差分别下降约1.1BP、4.2BP和1.9BP。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收益率降幅对应的并不是同比降幅,比如 2023年下半年重定价虽然不影响2024年收益率绝对水平,但对同比降幅影响会延续至 2024年年底。

分季度来看,贷款重定价影响会持续至2025年第一季度,拖累2023年第三季度至 2025年第一季度各季度贷款收益率分别下降2.1BP、2.1BP、2.2BP、3.9BP、1.7BP、1.1BP和2.8BP。其中,由于2024年2月5年期LPR下降了25BP,因此,2024年第二季度受贷款重定价因素冲击最大,其次是2025年第一季度,因为年初按揭贷款重定价比例较高,2024年下半年受贷款重定价影响最小。

从不同类型银行来看,贷款重定价因素拖累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 2024年贷款收益率分别下降7BP、5BP、4.2BP和3.1BP,对应的拖累净息差分别下降5.2BP、3.1BP、2.1BP和1.6BP。贷款重定价因素对国有大行拖累更明显,样本行中以宁波银行、沪农商行为代表的部分城商行、农商行受贷款重定价因素拖累非常有限。

新发放贷款利率仍面临下行压力

在利率下行周期,新发放贷款利率回落幅度会比重定价贷款利率回落明显,是决定贷款平均利率的核心因素。新发放贷款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存量到期重新投放部分,另一部分是净增贷款。如上所述,35家样本行未来一年内到期需重新投放贷款比例达到38.6%,其中,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分别为34.5%、44.8%、48.4%和61.5%。

因此,考虑贷款净增部分后(假设2024年贷款增长10%),则2024年年末35家样本行贷款总额中约有44.2%是新发放贷款。新发放贷款平均利率受LPR和加点两个因素的影响,加点主要取决于贷款供需格局,同时贷款投向的调整也会影响新发放贷款平均加权利率。

近年来,新发放贷款利率持续大幅下降,2024年3月,金融机构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9%,同比下降了35BP;其中,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27%,同比下降了26BP,按揭贷款利率为3.69%,同比下降了45BP,各品种贷款新发放利率降幅均比较大,且降幅都显著超过LPR的降幅。因此,在利率下行周期,新发放贷款利率除了受LPR下降的影响,还受加点下降的冲击。

在利率下行周期或者利率上行周期,新发放贷款利率对贷款总额利率的影响通常都远大于贷款重定价影响,一方面是上文提到的新发放利率除了受LPR变动的影响,还受加点变动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中长期贷款到期新投放受影响时长更长,重定价影响时长为1年,但一笔合同期限三年期的贷款在到期重新投放时加点变动幅度为新发放贷款三年累计加点变动幅度,三年加点变动幅度一次性体现,由于2021年贷款利率较高,因此,这个三年累计降幅可能会非常大。

即使二季度开始新发放贷款利率能够企稳,那么2023年以来新发放贷款利率下行就会拖累2024年总贷款利率下降约13BP,对应拖累净息差下降约9BP。如果测算时不考虑贷款净增部分,仅测算一年内到期需要重新投放贷款的影响。由于票据投放比例和利率波动非常大,因此,测算时用一般贷款和按揭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代表行业整体情况(2023年年末按揭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约为15%,假设该比例维持不变)。另外,假设贷款到期重新投放是在未来四个季度间均衡分布的。

因此,以2024年第一季度为例,新增贷款的25%是2023年第一季度贷款到期重新投 放,25%是2023年第二季度贷款到期重新投放,25%是2023年第三季度贷款到期重新投放,25%是2023年第四季度贷款到期重新投放,四笔新发放贷款利率分别较原到期贷款回落了29BP、24BP、25BP和11BP。因此,2024年第一季度累计新增贷款利率较四笔到期贷款原年化利率下降了约16BP。

按此方法计算,则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新发放贷款较原到期贷款年化利率分别回落了 12BP、8BP和3BP。35家样本行新发放贷款占贷款总额的38.6%,因此,新发放贷款利率下降会带来贷款总额收益率分别下降6BP、5BP、3BP和1BP,对应的会拖累2024年贷款累计收益率下降11BP。35家样本行贷款日均余额占贷款总额的比重为68.4%,因此会拖累2024 年净息差下降约7BP。

但在实际中,新发放贷款利率仍面临下行压力,因此,贷款收益率实际降幅会高于测算。虽然判断2024年LPR继续下降的概率很低,但由于宏观经济复苏缓慢,贷款需求整体仍然偏弱,因此,新发放贷款LPR加点仍有下降压力,尤其是与按揭贷款和政信类相关的贷款。伴随地方化债的持续推进以及最新政策放开了按揭贷款利率下限等,预计这两类贷款LPR加点下降的概率仍然比较大。

此外,贷款结构的调整也会冲击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比如,以个人消费贷和个人经营贷为代表的高收益贷款融资需求仍较弱,与房地产和城投相关的高收益贷款占比在新形势下预计也会有所下降。

2023年8月底,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降低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自2023年9月25日起实施。存量按揭利率下调属于一次性影响,主要影响2024年第四季度贷款利率水平,但对于净息差同比降幅的影响则会持续至2024年第三季度。

对于影响的大小,监管方面公开表示,“存量按揭利率下调平均相当于所有按揭贷款收益率下降43BP。”2023年年末按揭贷款占贷款总额的16.1%,因此会带来2023年第四季度总贷款利率下降约6.9BP。截至2023年年末,35家样本行贷款日均余额占生息资产 比重为68.4%,按此比例计算带来第四季度净息差下降约4.7BP,对净息差同比降幅影响会一直持续至2024年第三季度。

挂牌利率下调和禁止高息揽存缓释息差

根据上文测算和分析表明,2024年贷款收益率仍面临比较大的下行压力,因此,降低负债端成本对稳定净息差就显得尤其至关重要。

由于手工补息等高息揽存行为的存在,2022年以来,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挂牌利率虽经历了四次集中下调,但上市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存款成本却不降反升。具体来看,大部分上市银行的零售活期和零售定期存款利率都有所下降,虽然很多银行降幅低于挂牌利率,但对公存款利率却没有跟随挂牌利率下调而下降,其中,对公活期存款利率普遍出现了明显的上行,绝大多数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对公定期存款利率也出现了上行。

从银行行为来看,实践中存在部分银行绕开监管、变相高息揽存的情况,从而导致银行业存款利率出现不降反升,给净息差带来进一步的冲击。因此,4月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向成员机构下发了《关于禁止通过手工补息高息揽储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的倡议》,要求银行自查并完成整改。

手工补息涉及的主要是对公协定存款和通知存款,价格一事一议,与企业议价能力、存款规模等都密切相关,透明度很低,因此,手工补息涉及的存款规模难以测算。考虑到2023年年末上市的15家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对公活期存款达40万亿元,若其中存在手工补息的比例为30%至50%,那么涉及到的规模则达到12万亿-20万亿元。

手工补息被禁止既直接冲击存量利率也影响增量,其中核心是存量部分,在测算中如果仅考虑手工补息被禁止对存量存款成本(包括到期续作部分)的影响。假设手工补息被禁止后,涉及手工补息的存款成本能够下降约100BP,并且4月份之后涉及的补息全部不支付,不考虑存款流出等因素,则对应的节约利息支出约为900亿-1500亿元。

截至2024年4月末,银行业总资产规模为356.4万亿元,假设生息资产平均余额占资产总额的约80.7%(35家上市样本行2023年年末生息资产平均余额占资产总额的比重),则对应提振银行业净息差约3.1-5.2BP。但手工补息被禁止后,预计存款结构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比如,可能出现存款定期化趋势加剧,或者存款流出后银行揽存压力进一步加大,进而对存款成本带来冲击,因此,手工补息被禁止对降低存款成本实际效果仍有待观察。

2023年以来,国有大行存款挂牌利率在6月、8月和12月经历了三轮下调,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调整不一样,因为当前贷款大都挂钩了LPR,因此即使贷款没有到期,但重定价日依然会跟随LPR调整而重新定价。但存款只有等到到期了才会重新定价,因此,存款成本刚性比较强。

简单假设存款到期分布是季度间均衡分布的,即三个月以内存款在一个季度内完成重定价,一年期存款在未来四个季度完成重定价,二年期存款在未来八个季度完成重定价。

基于上述假设,首先,需要清楚不同期限存款挂牌利率下调对于2024年同期限存款利率的影响,以工商银行存款挂牌利率为例,由于活期存款下调即刻生效,所以,活期存款下调对于2024年存款利率绝对水平已经没有影响,但对利率同比影响会延续至二季度。

三个月挂牌利率在12月下调10BP的影响全部体现在2024年第一季度;半年期挂牌利率在12月下调10BP会带来2024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同期限存款利率分别下降5BP。1年期存款挂牌利率在9月和12月分别下调10BP,带来2024年四个季度同期限存款利率分别下降5BP、5BP、5BP和2.5BP。2年期存款挂牌利率在6月、8月和12月分别下调10BP、20BP和20BP,带来2024年四个季度同期限存款利率均下降6.25BP。3年期存款挂牌利率合计下降65BP,带来2024年四个季度同期限存款利率均下降5.4BP。

其次,需要知道存款到期结构,选取国有四大行为样本。2023年年末存款到期结构为:即时偿还/无期限存款占49%,3个月内存款占9.42%,3个月至1年存款占15.8%(简单假设半年和一年期存款分别占7.9%),1年至5年存款占25.75%(5年期存款一般很少,忽略不计,假设2年期存款和3年期存款分别占12.88%)。

如果不考虑存款结构调整,2023年三轮挂牌利率下降仅能提振净息差约1.6BP,因此预计继续调降存款挂牌利率仍有其必要性。基于以上假设,推算出2024年四个季度存款成本环比变动幅度分别为:-3.2BP、-2.3BP、-1.9BP和-1.7BP,对应的带来2024年全年存款成本下降约1.6BP。2024年一季度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291.6万亿元,对应节约存款成本约466亿元,按照上文资产总额和生息资产比重推算,能够提振净息差约1.6BP。

但存款挂牌利率的调降,尤其是中长期存款降幅更大时,居民和企业很可能会降低中长期存款配置,转化为活期存款和1年内存款。从2023年年末挂牌利率来看,3年期存款挂牌利率为1.95%,活期存款利率为0.2%,两者相差了175BP,假设12.88%的3年期存款全部转换为活期存款,则能带来存款成本下降22.5BP。

通过上述定量分析结果可知,综合考虑以下四大因素对银行净息差的影响,这四大因素合计会带来2024年净息差同比回落约13-15BP(暂不考虑非存贷业务的影响)。

第一,2024年贷款到期重定价拖累2024年净息差下降约4.2BP。

第二,如果第二季度之后新发放贷款利率能够企稳,那么过去一年贷款新发放利率降幅就会拖累2024年净息差下降约7BP(假设贷款到期重新投放是在未来四个季度间均衡分布的,且新投放结构维持不变)。但实际上预计新发放贷款收益率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因此,预计新发放贷款利率下降对净息差的拖累更明显。

第三,2023年存量按揭一次性调整带来2023年第四季度净息差下降约4.7BP,虽然不影响2024年净息差绝对水平,但对同比降幅影响会持续至第三季度。综合来看,预计2024年贷款收益率下降会拖累净息差同比下降约20BP。

第四,手工补息被禁止和前期存款挂牌利率下调预计合计仅能提振2024年净息差约5-7BP(不考虑存款结构调整等因素)。因此,为了稳定净息差,存款挂牌利率下调的概率仍比较高。

(作者为自由撰稿人、资深分析人士)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