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银行不如买银行?上涨20%后,银行估值有望进一步抬升

  编辑丨林伟萍

截至5月29日,银行指数年初至今已经上涨了20.72%,成为38个沪深市场核心指数中,涨幅排名第一的指数。甚至高于今年最受关注的红利指数的17.21%。与此同时,银行指数的估值在这38个指数中则排名最后,市盈率仅为5.51倍。 

个股情况来看,42家上市银行中除了兰州银行和郑州银行外,40家银行股价均实现了上涨,年初至今涨幅超过20%的有22家,在上市银行中的占比超过50%。 

  

银行的这一波涨幅的背后,与银行稳定的高分红不无关系。而从最新公告数据来看,不少资本充足率较高的银行披露了年中中期分红计划,银行红利配置价值进一步凸显。 

  

一季度大行营收靠规模

中小行营收靠投资

正如前文所说,推动银行年初20%以上涨幅的催化剂,非基本面因素的“功劳”。从2024年度一季度财报数据来看,以往在银行营收中占较大比例的利息净收入和手续费及佣金等中间收入都出现了下滑。 

一季度,银行净息差进一步走窄。平安证券测算,上市银行2024年一季度单季度年化净息差水平环比收窄2BP至1.49%。而上市银行主要通过规模扩大利息净收入,大型商业银行尤其如此。 

根据光大证券统计,2024年第一季度,上市银行的生息资产同比增速为10%,信贷增速为10.2%。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数据,大型商业银行的总资产1~3月份分别同比增长了13.1%、12.7%和11.4%。尽管信贷并不等于总资产,但从银行总资产结构来看,信贷占据着绝对大头。 

与此同时,股份制银行1~3月分别增长了5.9%、4.0%和4.0%;城农商行好于股份行,城商行1~3月分别增长了11.3%、10.0%和9.6%,农村金融机构分别增长了8.3%、7.8%和7.2%。 

同时,银行资产进一步集中。1~3月份大型商业银行总资产占银行金融机构的比例从41.9%提高至3月的42.4%。股份行的占比从16.9%下滑至16.7%,城农商行基本维持稳定。 

2024年一季度国有大行的总资产环比也出现不小的增长。工商银行3月末总资产47.6万亿元,比2023年末增长6.49%;中国银行3月末总资产为33.66万亿元,比2023年末增长3.78%;交通银行资产总额14.2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6%;建设银行资产总额39.73万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3.66%;农业银行3月末总资产42.1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73%;邮储银行本行资产总额16.3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85%。 

    

开源证券在研报中表示,上市银行的规模拉动盈利增长10.5%。 

尽管如此,但是利息净收入下滑仍然是大势所趋。如一季度工商银行的利息净收入1614.01亿元,同比减少了4.16%,年化净利息收益率(NIM)1.48%;农业银行的利息净收入1445.35亿元,同比下降0.74%,年化净利息收益率1.44%;中国银行的利息净收入1127.12亿元,下降3.94%,年化净利息收益率1.44%;建设银行利息净收入1497.31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19%,净利息收益率为1.57%。 

瑞银大中华区金融行业颜湄之对本刊表示:“在低利率环境下,中国的银行可能比国外同行要表现得更好,其中原因包括,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前景、监管保护银行利润以避免系统性风险的意愿、监管的宽容,以及企业的情况等。” 

与此同时,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成为影响银行业绩的重要原因。根据光大证券测算,2024年一季度上市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增速为-10.3%。 

在国有大行中,邮储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下降得最多。一季度邮储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94.76亿元,同比减少21.10亿元,下降18.21%,该行在财报中表示,主要是受“报行合一”政策影响,代理保险业务收入下降导致。 

开源证券认为,2024年理财规模或迎来较高增长。2024年4月理财单月增长2.3万亿元,同比多增近1万亿元。该机构表示,2022年底的“赎回潮”形成的疤痕效应正在减弱,且存款降息及各类存款监管新规出台后,居民存款流向理财的意愿增强,叠加年初债市行情细化,低风险、短久期理财产品或为主要的规模增长引擎。年内理财规模或迎来较高增长,高点预计为30万亿元,较有可能在存款考核压力较小的季度初(如7-8月)出现。 

相比之下,一季度银行财报中最亮眼的部分是其他非息收入,这主要是由于债券上涨行情带动投资收益的上涨。光大证券统计,一季度净其他非息收入同比增速为19.2%,部分银行通过释放债券投资浮盈而其他非息收入高增。开源证券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农商行其他非息收入同比高增67.3%。一季度银行金融投资增量占比明显高于往年,其中农商行Q1占比高达68%,城商行和股份行分别为47%和44%。 

兴业银行在财报中表示,该行一季度实现其他非息净收入143.11亿元,同比增长16.16%,主要是债券类资产投资收益同比增加所致。 

从整体营收和利润规模来看,根据平安证券的统计,2024年一季度,上市银行营收增速较2023年下降0.9个百分点至-1.7%,实现净利润同比下降0.6%,增速较2023年下降2%。 

  

多家银行推出中期分红计划

尽管一季度银行业绩平平,但是在资本市场,银行几乎跑赢所有板块。在20个中信一级行业指数2024年排名中,银行排名第一,上涨20.24%。银行也成为一季度资金流入板块。财报数据显示,一季度以来北上资金增持工商银行59715.4万股。 

市场担心,已经上涨超过20%的银行板块可能已经透支了未来的空间。浙商证券分析师梁凤洁则表示,银行股息行情不是下半场,而是一轮长周期的开始。他表示,银行股是稳健资产的代表,目前投资者已经从追求高波动转为追求稳定,银行股稳健价值逐步显现。2023年以来居民可获得的无风险利率开始系统性低于银行股息率,“存银行不如买银行”成为现实。 

股息率无疑是银行最大的吸引力之一。截至5月10日,A股国有大行平均股息率5.42%,H股则高达7.05%。大幅高出银行的无风险利率。 

今年以来多家银行表示将推进中期分红。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四家国有银行在4月29日相继发布公告,表示将实施2024年中期分红。 

除了国有行外,中小银行也宣布了中期分红计划。包括江苏银行、紫金银行、上海银行、兰州银行、苏州银行等多家银行,均表示董事会已审议通过2024年中期分红安排的相关议案。 

根据长江证券分析师马祥云的统计,在国有大行的引领下,截至目前,已经有11家A股上市银行发布计划实施中期分红的董事会议案。且马祥云预测,后续将有更多的中小银行效仿,推动实施中期分红。但是他预计,即便开始分红,从分红比例来看,头部银行可能仍维持在30%左右。 

尽管中期分红被提上日程,但分红比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四家银行均表示,2024年度中期现金股息总额占集团当期实现的归属于本行股东税后利润的比例不高于30%,并表示后续制订2024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时,将考虑已派发的中期现金分红因素。 

目前国有大行的分红比例约为30%,这意味着分红总额不会提高,但会分两次进行分红。 

国有银行一直是行业分红大户。根据兴业证券分析师陈绍兴的统计,2010年—2023年上市银行平均分红率为25%,分红总额稳步增长,2023年42家上市银行分红总额合计超过6100亿元,其中国有大行分红总额超过4100亿元,分红体量占据银行股整体约七成。股份行合计分红总额超1400亿元,占据银行股整体的23%。 

2023年,部分银行提高了分红比例。招商银行的分红比例提升至35%,平安银行分红比例由12%大幅攀升至30%;兴业银行分红比例由27%提升至28%;浦发银行分红比例大幅提升。 

城农商行中,南京银行、江苏银行、成都银行、苏州银行、北京银行、渝农商行等近年来分红比例在30%左右;上海银行、杭州银行、宁波银行小幅提升分红比例。 

部分中小农商行采用阶段性定额分红,例如常熟银行/无锡银行分红金额保持不变,但分红率稍有下滑;瑞丰银行分红率由15%提升至20%等等。 

影响分红率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资本充足率。从国有大行的资本充足率来看,仍然维持在高位。 

根据平安证券的统计,一季度18家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环比有所提升。平安证券预计,资本新规落地会进一步释放银行资本压力。 

多家机构分析师明确表示,看好银行分红价值。马祥云认为,中期维度鲜明看好银行股红利价值重估,强调关注银行的投资方式的转变,关注银行的红利配置价值。 

平安证券也提醒银行板块作为高股息标的的配置价值,该机构在研报中表示:“在股票配置层面,无风险利率的持续下行也使得银行基于高股息的类固收配置价值进一步凸显。” 

(本文已刊发于6月1日《证券市场周刊》,原标题为《存银行理财不如买银行股?中期分红加持,银行估值有望进一步抬升》。文中提及个股仅作举例分析,不作买卖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